畢夏普博物館戶外,一頂碩大的帳篷宛如一座匯聚匠心的殿堂。來自太平洋各個島國的雕刻師們在此揮灑技藝,他們以一棵棵樹木為畫布,雕刻成巨大的木槳,每一刀都精準地刻畫著屬於各自國家的文化符碼與核心價值。在其中,我們也看到了來自台灣的阿美族雕刻師——陳權榮 Atang 和胡銀祿 Kacaw Mayaw,以及排灣族的雕刻師阿旦‧達魯札隆 Adan Dalujalung,他們以獨特的紋路,向世界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底蘊。這是一個需要耗費整整一週時間才能完成的浩瀚工程,帳篷內瀰漫著一股令人肅然起敬的匠人精神。




穿過帳篷,我們來到了另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棚區——各島國拍刺師的聚集之地。在薩摩亞的棚區,一場莊嚴的 Tatau 儀式正在進行。透過族人的分享,我們了解到 Tatau 對薩摩亞人而言,是標誌著成長的成人禮,男性的紋身稱為 Pe’a,女性則為 Malu。Tatau 的過程神聖而不可中斷,若想靠近觀看,必須獲得拍刺師的同意才能入座,其餘訪客只能遠觀。更令人感受到文化尊重的是,任何人都不能站立在拍刺師的身後。族人深信,身上的紋文只有賦予它們的拍刺師才能真正理解與詮釋其意義,這份對生活規範的維護與敬畏,令人動容。




在夏威夷的棚區,我們拜訪了擁有二十年經驗的拍刺師 Vaughn。他分享道,夏威夷的紋路與「Mana」息息相關。「Mana」如同大地蘊藏的內在能量,無所不在,也存在於人們的心中。因此,紋路會隨著當時的 Mana 而呈現不同的樣貌,並且相同的紋路絕不會重複使用。拍刺的動作稱為 Kakau,完成後的紋路則稱為 Pauhi。男性的紋身主要位於右上肢與左下肢,女性則在胸部上方及大腿內側,都承載著保護與祝福的深遠意義。
最後,在臺灣的棚區,我們與宋海華老師相遇,學習到臺灣現行文獻中記錄了七個擁有紋身習俗的族群,分別是排灣族、魯凱族、泰雅族、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、卑南族與賽夏族。紋身不僅是對自身文化的堅定認同,更被視為對族群生活主權的莊嚴宣告。這個棚區常常聚集了許多渴望認識臺灣文化的朋友,有當地居民、文化協會、新聞媒體,甚至來自其他島國的拍刺師。在這段時間裡,我們得以運用精心準備的族群介紹,與各方進行深入的文化交流。從好奇的目光開始,一段新的連結正在悄然建立。透過這樣的交流,我們深刻體會到「Ohana」(家人、夥伴)就在彼此身邊,而此刻,我們正用拍刺的印記,共同刻畫下這美好的故事。




